close

存在、現象取向及歷程導向為基礎的心理治療

了解個人必須從個體與環境互動脈絡著手

人不斷處於型塑、再框架及再發現自我的歷程

人具有與他人接觸、互動,從中產生領悟進而成長與自我療癒的潛能

經驗:在治療過程中會不斷發生

 

關係取向完形治療

Pearls

重視雙方的關係與對話,聚焦在此時此刻

家長式主義的治療(paternalistically): 自己去處理自己生命的問題

案主在當下所產生的經驗會是改變的開始,所以治療者要做的並不是分析案主,而是幫助案主覺察、創造經驗,進而增進案主自我支持的力量

真正的知識是來自事件發生當下接受者所產生的經驗

 

存在--現象取向:了解人要從個體與環境互動脈絡中才能得見(make contact with their field)

經驗--實驗取向:人是不斷形塑(becoming)再框架及再發現自我的歷程

現實取向 : 抓取脈絡中個人當下的想法、感覺與行動

 

整體觀(holism)—Gestalt: figure/ground人實際上要比他的全部行為、感知和動力的統和還要多。

場地理論(field theory)—有機體須從環境脈絡整體來看,場地是不斷的被製造與再製造

圖像形成歷程(figure formation theory):背景與圖像如何在每一時刻被個人所處的環境下被組織與經驗

有機體的自我調整—有能力及透過環境資源調節自我,平衡自己的需求、感覺與興趣(成長與改變)

 

當下,最重要的貢獻之一

在當下,人擁有最大的覺察與力量

治療者也只能在當下做出協助

把過去帶到當下來處理

 

未竟事宜

當影像浮現卻沒有獲得解決時,便會留下未竟事宜,未竟事宜會造成反應而未被察覺,進而影響現在的生活,若是能量過大甚至會改變生活方向

讓人陷入僵局(impasse),一個卡住的點,讓人的生命能量無法繼續正常流動

 

完形治療特別重視能量所在的位置、如何使用能量、能量如何被卡住?

完形治療不以解除當事人身體症狀為目標,而是鼓勵當事人實際地去充份探究緊張的狀態。

 

接觸與抗拒接觸

接觸是經驗的源頭

不佳的防衛機制:

1.內射(introjection):不加咀嚼的吞下他人的信念建議

2.投射(projection):把部分自我摒棄丟給環境,無法區分內在與外在影響,無法為自己真實的部分負起責任

3.迴攝逆轉(retroflectionself pity, self- interference

self-destruction):想對別人做的事轉回對自己做

4.解離(deflection):無法維繫、持續與現實接觸,如抽象、概括、問問題

5.融合匯集(confluence)、混淆:自己與環境分不清

 

能量凍結

不平衡 積極與環境接觸 需要同化 平衡

剝洋蔥式人格

 

構成完形治療的元素:

持續性的經驗、當下、矛盾的改變理論、實驗、真誠接觸、歷程導向的診斷

 

目標:自我覺察.為自己經驗負責.對自己所有感覺更能覺察

對自己負責.能請求他人的協助也能適時提供他人所需

 

 治療者會:建立行動性的夥伴關係.與當事人分享其觀察,並且幫助設計實驗.重視當事人「語言風格」的使用

 

案主在治療中成長的三個階段的統整程序

1.發現(discovery)  contact

2.調適(accommodation)  support

3.同化(assimilation)  style

 

實驗:不同於練習,案主與治療者在互動中產生,用以引發案主在經驗中學習

讓當事人準備進入完形實驗

實驗前要先建立信任關係.能接納案主的抗拒,並協助他們接觸與覺察,而不是試圖改變

面質(confrontation)的角色:要使個案不要逃避.邀請案主檢視自己,透過留意不一致或理解僵局.讓案主能對自己體驗有更多接觸

 

常用的技巧

內在對話練習

空椅法

繞圈子

倒轉練習

預演練習:戲劇與幻想作用

誇大練習

感覺留置

 

不平衡 積極與環境接觸 需要 同化 平衡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無聊人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