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共同特性

1.共同合作

2.精神與心理壓力來自於認知歷程(cognitive process)中功能的干擾與障礙

3.焦點在於改變認知,可以促成情緒與行為之改變

4.現在為主(present-centered)及時間限制(time-limited)下的處理

5.治療師站在主動(active)與直接引導(directive)的角色

 

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(REBT)

思考、判斷、決定、分析、行動

人們用自身對事件.情境的詮釋造成自身的心理問題和特定症狀

認知、情緒、行為三者間的交互作用

整合取向

非理性信念

人不理性特徵具有獨特性,受自動暗示(autosuggestion)和自我重覆(self-repetition)強化。

要學習有效的理性的思考、有效的改變特定情緒所產生的行為反應,把這樣的學習應用的諮商後的現實生活

不重視佛洛伊德的一些技術,像自由聯想、夢的解析或是移情等等,他把移情認定為一種非理性信念

人生有理性、也有非理性(如扭曲思考),既可能自我實現,也可能自我毀滅。要接受這樣的自己。這樣的想法跟許多學派的想法是相似的,

像是完形學派裡,又說到要去全然接受任何感知到的經驗,他們的共同點就在於要去接受

儘管我們不完美,不過,這就是我們的人生,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

A-B-C理論架構

促發事件(A)刺激信念(B)造成情緒和行為後果(C)

諮商師要做的就是,幫助當事人駁斥(D)非理性信念,讓當事人產生效果(E),而有了新的感覺或是認知(F)

駁斥歷程:偵測,辯論,分辨

認知治療的核心技術:認知重建(ABCDEF的歷程)

哲學性的重建

 

治療者的目標:讓當事人在治療中改變非理性信念,並將在治療歷程中所學到的應用到現實生活中

治療者的SOP:1.讓當事人認知到非理性信念 2.讓當事人體認,非理性信念是現在進行式 3.幫助修正、改變非理性信念 4.幫助將當事人在歷程中學到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

去神秘化

治療師並不會探究當事人的過去,除非這與當事人的非理性信念有關,不然治療師只會注重當事人此時此刻的非理性信念

當事人所要做的:認知重建的歷程

家庭作業:讓當事人試著去改變情緒、行為、非理性信念

治療師會無條件地接納當事人,不過這與案主中心治療的不同是,治療者要當當事人無條件接納自身的學習典範,而非無條件的全然同理、關懷

治療師在這之中常會直接的表達自身的想法,ELLIS就常用這樣的面質當事人以作為駁斥非理性信念的手段

有點像師生關係

 

認知方面常用的技術:

駁斥非理性信念

執行認知家庭作業

讀書治療法:書中自有顏如玉。有時口沫橫飛比不上筆下的一句珠璣

改變語言習慣

心理教育方法

情緒方面常用的技術:

理情想像:想像帶來改變

運用幽默:幽默的思考

角色扮演

羞恥攻擊練習

行為方面的常用的技術:

系統減敏法...等等行為主義治療常用的技術

各領域的應用

 

BECK一系的認知治療(CT)

原本是應用在治療憂鬱症的的方法

理論假設:1.用內省找內在對話 2.具有高度個人意義的信念 3.意義由當事人自身探索而得

自動化思考:特定刺激引起特定思考模式,這種思考模式通常會引起立即的情緒反應

認知扭曲:用錯誤的邏輯來駁斥客觀的事實,常導致錯誤的觀念與假設

與理情行為治療(REBT)的異與同:

REBT的指導性、說服性與面質性,會讓治療師的腳色有教學的意味;CT使用引導的蘇格拉底式對話,讓治療者的腳色有引導的意味

要說REBT是師生關係,CT就是夥伴關係

REBT認為錯誤思考是不能有效運作;CT認為當錯誤思考走向極端時才是有問題的

關係的品質是治療的基礎,案主中心治療的"治療的核心條件"在此也適用,這與REBT就有所不同

治療師要在關係中引導當事人主動了解信念如何引響情緒和行為,當事人主動去做這些事時,所產生的改變會比較有持續力

讓當事人成為自身的治療者,所以讀書治療或是家庭作業也會被應用

上而下(TOP-DOWN)的思考常會深陷盲點(認知扭曲、自動化思考)而不自知,要從下而上(BOTTOM-UP)的思考模式,從情境脈絡思考事情的真相

治療歷程:

1.找外在刺激事件  2.找相對該事件之情緒影響  3.定義認知思考 (偵測自動化思考)或認知扭曲  4. 不是用正向信念取代負向信念,而是以現實為基礎。因此人們有問題有的並非想像,是真的有問題,允許患者在改變自動化思考為現實思考後,能做問題解決。

 

在各領域的應用:

憂鬱的認知三元素。憂鬱症與認知扭曲

基模在CT應用在家庭治療的使用

 

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矯治

更注重思考的改變

行為如何改變:1.自我觀察 2.開始新的內在對話 3.學習新的技巧

壓力免疫訓練(SIT)

五個步驟

三階段:

1.概念化教育:建立關係、幫助了解壓力本質

2.技巧學習與鞏固:放鬆、認知因應,獲得新的內在對話

3.應用與維持:預防復發

概念化階段.技能獲得與演練階段.應用與持續階段

建構敘事觀點:說出自己的故事

 

三者的去神秘化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無聊人士 的頭像
無聊人士

生活要過

無聊人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